第十五集 江淮三雄-《华夏真相集》
第(2/3)页
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因近江都,慕其宫殿华丽,位置冲要,皆对其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唐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先下手为强,率军进攻江都。
陈棱明知不敌,便派遣质子,向沈法兴和杜伏威分别求救。
沈法兴派子沈纶带数万人马,与杜伏威军合兵,共同救援江都,其实各怀鬼胎。
两军分头并进,皆向江都而来。杜伏威屯驻清流(今安徽滁县),沈纶兵马驻扎扬子(江苏仪征),两军相距数十里。
李子通闻报大惊,向部下问计。
近臣毛文深献策:此事不难,无须费我一兵一卒,便可使其两败俱伤。主公可招募江南丁壮,伪装成沈纶兵马,趁夜偷袭杜伏威兵营。此乃移祸江东,又谓驱虎吞狼之计也。
李子通大喜,便即依策行事。杜伏威半夜遭袭,又见地上所遗盔甲旗帜,不知是计,以为果是沈军所为,由是怒火中烧,当即派兵攻打沈纶。
两家大斗一场,各有损折,虽然最后皆知中人离间之计,但两军互相之间已生猜疑,谁也不敢单独进援江都,将后背交给对方。
李子通趁机猛攻江都,陈棱独力不支,弃城逃奔杜伏威。李子通进驻江都城后,复派兵攻击沈纶,亦获大胜。沈纶败回,杜伏威也将兵马撤走。
李子通于是便在江都称帝,定国号为吴,改元明政。
丹阳乐伯通率数万部众归降,被李子通命为左仆射。
杜伏威见江都已归李子通,恐其发兵来伐,历阳无险可守,便遣使请求降唐。
唐高祖大喜,便拜杜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更封楚王,仍使驻守和州。武德三年六月,更以杜伏威为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淮南道安抚大使,进封吴王,赐姓李。其谋主副将辅公袥也被授予行台左仆射,封为舒国公。
镜头闪回,由此便说杜伏威生平,及其收缘结果。
字幕:杜伏威,齐郡章丘县(今济南章丘)人,祖父杜兴,父名杜义。
杜伏威年轻时潦倒失意,贫穷不能自养,常穿壁翻墙偷盗为生,与同郡辅公祏结成生死之交。辅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便多次偷羊来送给杜伏威,以济其困。
辅公祏姑母心有怨恨,于是向官府告发己侄与杜伏威结伙偷盗之事。
郡县追捕紧急,杜伏威与辅公祏逃入长白山(今章丘东北)地区,聚集乡人为盗,当时杜伏威年仅十六岁而已。
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很快取得群盗信任,被推为首。为免被隋军剿灭,杜伏威又未雨绸缪,一边抢掠为生,一边努力寻找机会,联合或吞并附近其他义军。
时有下邳贼首苗海潮,杜伏威遣辅公祏前往游说:我等同受隋朝暴政之苦,各为正义起兵,力分势弱,常忧被获,何不联合自强?若公能为首,我定率部敬随;如自量不能胜任,则须听我指挥。若其不然,则可一决高低。
苗海潮闻而甚惧,立即率领同伙归附杜伏威。
海陵盗首赵破阵不服,听说杜伏威兵少,亦遣使往召,要求合兵,但须以己为首。
杜伏威欣然答应,当即引众来投,命辅公祏整肃军队屯驻赵破阵营外,亲带十个将士赍持牛酒进见。赵破阵大喜,亲迎杜伏威入帐,召集所有头目,盛宴以待,尽情痛饮。杜伏威在席间暴起,斩杀赵破阵,然后兼并其部。
从此杜伏威实力大增,于是自称将军,纵横淮南,威胁江都。其后更以伏兵计烧死江都校尉宋颢,又屠安宜城。江左诸郡,无不谈杜而色变。
大业十一年十月,东海李子通被左才相嫉恨,率所部万余人来投。
杜伏威当然高兴,待若兄弟。未料李子通不肯屈居人下,竟突然发动兵变,妄图吞并杜伏威地盘及部众。杜伏威身负重伤,全仗养子王雄诞背负逃走,侥幸躲过追杀。
闻说杜伏威兵败势危,江都隋军也来进攻,杜军再败。
此时杜伏威重伤未愈,又全仗部将西门君仪之妻子勇而多力,背负杜伏威夺路而逃。王雄诞领敢死队拼命断后,杜伏威这才又逃得一命。连续两次死里逃生,杜伏威实力大弱,只好四处游击,不断吸收流民加入,经过半年恢复,才复拥众数万。
于是控制江都附近六合县,以为根据地。与此同时,左才相往来淮北,李子通占据海陵,都有数万兵力,与杜伏威三足鼎立于江淮一带。
大业十二年七月,杨广巡幸江都。为保障皇帝安全,隋朝虎牙郎将公孙上哲率军前往镇压江淮群盗,先与杜伏威战于盐城。
只经一战,公孙上哲军被全歼。大将陈陵带八千精锐复来,与杜伏威多次交手。陈陵军强器锐,杜伏威连连失利;但陈陵兵力不多,双方打成僵持。
同年十二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江都,护驾骁果军十余万人,声威赫赫。
论说杜伏威此番若不远遁,必然难逃灭亡。不料正逢荒年,百姓饥谨,遍地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机吸收大批饥民入伙,势力反而迅速膨胀。
陈陵见战局不利,因此龟缩江都不出,任由杜伏威耀武扬威。杜伏威以妇女衣裳相赠,以激将法诱出陈陵,将其全军覆没,陈陵单骑逃回江都。
杜伏威趁势占据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结义兄弟辅公祏为长史。
由于本身深受赋税之苦,杜伏威对领地之民只收极低赋税,下令凡官吏贪污无论轻重,一律处死。于是人民大悦,踊跃送其子弟参军,以卫家国。
其后江都兵变,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委任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不受,却向东都越王杨侗称臣,被封为楚王。
闪回结事。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率主力围攻江都,杜伏威、沈纶中其离间之计,坐观李子通夺得江都。杜伏威及时审时度势,主动遣使降唐,接受唐高祖所委任官职。
历史真相:杜伏威为何在此时降唐,史中并无明确记载,因此便成迷案。须知当时李唐势力还远未达到一统天下之势,尤其远离江淮,鞭长莫及。李世民当时正在太原与刘武周激战,胜负难料,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也在虎视眈眈,欲图吞并。杜伏威居然在此时降唐,应是在千头万绪中看出唐朝实力,实是眼光独到。不过亦由此可见,杜伏威此人并无并吞天下大志,其当初起义亦只是形势所迫,所图如同翟让,只求在乱世中保全一方而已。
武德三年乃是乱世高潮,天下局势已经明朗。
李子通占领江都并称吴王之后,便渡江攻克重镇京口,击杀沈法兴大将蒋元超。沈发兴主力丧失殆尽,只得放弃丹阳、毗陵,逃回吴郡。于是长江下游,皆归李子通。
李、沈交战之时,杜伏威看出便宜,乃以辅公祏为将,阚陵、王雄诞为副,带领数千精锐,乘虚进攻丹阳。未料沈法兴退败过速,李子通亲率主力数万回师迎战,军容极盛。
辅公祏眼看众寡不敌,情急之下,忽想起杜伏威前番取胜手段,乃挑选千名死士,各持长刀为前锋,又以千人紧随其后,复亲领其余兵力紧随其后。
决战之前,宣言于众军:前阵有退后者,后阵斩之。后阵有退后者,某亲斩之!
江淮军本就剽悍,闻此严酷军法,人人奋勇向前。双方刚一接战,李子通部气为之夺,当即败退。辅公祏此时竟忘自己兵力过少,下令穷追猛击。
李子通终被逼急,且亦清醒过来,复命反师再战。
杜军大败,回身便跑,督战队早已四散。李子通却因取胜轻敌,下令就地扎营,夜间不设防备。王雄诞力劝辅公祏夜袭敌营,辅公祏已经丧胆,不敢应承。
王雄诞自领本部数百人前往,在李子通营中大肆纵火,四面呐喊,有如万人之状。李子通复大败溃逃,数万人一夜之间散净。
武德三年六月初一,唐高祖李渊徙封杜伏威为吴王,赐姓李,加授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同年,杜伏威再次击败李子通,将都城迁至江南丹阳(今江苏南京)。
李子通战败之后,终究守不住江都,只得主动撤往京口,继又逃往太湖。于是江西之地亦尽为杜伏威所有,成为江南第一霸主。
画外音:此番江淮三雄大战,李子通先击沈法兴过江,败回吴郡;杜伏威又险象环生,终于全胜李子通,致其全军覆没,就此独霸江淮之地。实在惊险,着实好看。
李子通收集余部,又聚二万余人。因尽失故巢,势力又远不如杜伏威,只好迁怒他人,再向沈法兴下手。于是引军向南,突袭沈法兴老巢吴郡。
沈法兴大败之余,尚未恢复元气,自然不是李子通对手,结果吴郡城陷,落入敌手,自己只带数百人逃出。左思右想,无处可去,便去投奔同乡闻人遂安。
不料闻人部以为沈法兴引军来攻,竟奋起以抗,双方大打出手。正激战间,海上飓风突起,将两家兵马皆都吹散,沈法兴不幸落水溺死。
江淮三雄之沈法兴就此了帐,从起兵到灭亡仅有三年。隋末反王,又消失一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