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4章一条超长道路-《诡三国》


    第(1/3)页

    华夏,自从三皇五帝时期,普通的人就愿意相信组织,相信领袖,愿意听从有经验的人吩咐教诲,这一点原本是好事情,但是后世很多聪明人却将这个好事情生生的玩到了崩坏。

    在华夏,或者说东方封建社会当中,一个好的或是坏的朝堂,一个好的或是坏的领袖,将极大的决定了整体国家的走向,因为这种权威性是从上古时期,就已经一代代的培养起来了,这也是即便是到了大汉当下,刘协已经是几近于隐形,但是乡野之中还是会有很多人,念叨着大汉,回味着当年的好时光。

    大汉,太兴四年,十月十一。

    相比较起来,豫州和冀州的人口,比历史上保存得要更多一些,但是人一多,事情自然就多,再加上荆州事务,南北防线调度,后勤物资分配,几乎全数都压在了荀彧一个人身上,而且曹操那种喜欢走钢丝的性格,若是放到后世妥妥的一个极限挑战者,也导致了事务更繁杂,更不堪,更难缠。

    关键是荀彧还不能,不敢,不可以放手,只能是在外人或是羡慕,或是嫉妒,又或是仇恨的议论声中,装作一如既往的把持着一切政务,似乎没有任何精力上不济的迹象,每天维持着高速旋转的状态,处理着这个大汉帝国桩桩件件的事务。

    皇宫之内,似乎这一段时间也消停了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子嗣的出现,让刘协成熟了一些,亦或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反正多多少少不怎么跳了,让荀彧能缓一口气。

    君臣之间,一片祥和模样。

    但是,这只不过这个是假象……

    矛盾迟早还是会爆发的。

    荀彧深刻的知晓这一点。

    因为权柄这个东西,只要是沾染上了之后,能忍得住能控制自己的都很了不起,大部分人都是直接沉沦,变成了权柄的奴隶。

    刘协会在获得权柄之后就能坦然面对么?显然不可能。

    就像是曹操和斐潜当下虽然说是和谈了,但是将来呢?

    这一次的和谈,又能和平多久?

    下一次,又是谁将会倒下?

    大汉走到现在的这样的境地,长安许都分治东西,似乎是一种必然,也似乎是历史的重现,当年光武帝之时,如果不是关中自废武功,那么刘秀想要获取关中,多少也是要费一些工夫的,而现在骠骑将军斐潜,会不会也像是当年一般,自己走向了绝路去?

    荀彧的目光落在了一旁的一卷书简上。

    那是抄撰而来的《爵田律》……

    这会是骠骑将军自我了断的匕首,还是砍向山东士族的利刃?

    荀彧细细研究过骠骑所颁发的《爵田律》,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目的,就是遏制土地的大量集中兼并,因为很明显,如果以军功为爵,那么大部分的大汉内地的人,比如说是像是冀州豫州一带的,是不会有什么大军功可以封爵的,所以自然都需要要缴纳较高的税率,同时还随着田亩的数目增加,税率也会增加,必然使得当田地达到一定数目之后,产生出来的收益不仅是没有增加,反而是降低了。

    故而荀彧断定,《爵田律》在冀州豫州这里,绝对会受到大量的反弹抵抗。冀州豫州之内,但凡是有些名头的家族,土地就已经是超过了《爵田律》当中的规定之数,而想要让这些人都规规矩矩的缴纳超额的税收,谈何容易?

    这些土地兼并者,包括荀彧的家族,兼并土地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粮草,而这些粮草若是不能通过赋税等等手段转变成为钱财,转本成为和朝堂坐下来谈的资本,那么这些粮草又有什么意义?

    荀彧在《爵田律》之中闻到了非常危险的气息……

    若是要避开《爵田律》,倒也不难,比如说拆分,将原本属于家族的田地分摊到个人头上去,那么按照《爵田律》自然就不用缴纳高额税收了,但是如此一来么,便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因此大多数的家族都不愿意拆分的,毕竟利益集中在谁手里,谁的声音就大,如果说拆分出去了,这家族还能算是一族么?

    荀彧感觉到了在《爵田律》之中浓厚的冰寒气息。

    而且普通家庭之中,也没有办法存储过多的粮草,一般仓廪之中即便是存储再好的粮草,三年就陈得没味,五年必定会开始腐烂,十年以上就基本可以说告别士族子弟可食用的范畴了……

    所以唯有大量集中,才能有话语权,一旦分散,家族就完了。一旦土地不能集中垄断,阶级统治也就失去了根基。土地这种资产,永远都是统治阶级的最好资产,从上古时代就已经是如此了,斐潜又怎么可能以一己之力来进行对抗?

    这真是……

    荀彧摇了摇头。

    而且从某个角度来说,大汉当下的耕地也不多,至少还不足让天下人吃饱,很多时候是因为市面上短缺了粮草,才会引起新一轮的开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