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6章天地三策,关中灭蝗-《诡三国》


    第(3/3)页

    将军府衙库房之中自然都是好货色,至于那些烂软松木什么的根本找都找不到……

    斐潜微微点头。

    蔡琰鼓足勇气,展开了卷轴,顿时……

    什么光华都没有,只有一大片黑压压的文字。

    『螽蝗,逆天时,绝厚土,害黎民,乃虫中之贼也!然贼者,目光浅短,贪口舌而忘道义,驱小利而绝自身,故,可于天时昏暗,阴气升腾之刻,聚阳明之火于野,便如财货露于市也,虫贼自聚之,诱其投火而焚也!』蔡琰朗声诵读,觉得似乎有那么几分的道理,『此便以天时除螽之策!举措如下……』

    这个倒不是斐潜自创,因为火烧蝗虫的办法,在春秋战国年间,就已经是存在。斐潜之前引用的诗经之中,就有用火烧蝗虫的句子,但是因为汉武帝的原因,春秋战国的这种办法,一直到了唐朝的时候,才正式的被继承和成熟起来。

    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根据蝗虫飞行的路线来分路设灯,用灯光和火光,把大批蝗虫按照路线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烧死的自然就除去了,而被火焰燎到翅膀的,也会失去飞行能力,自然不能继续向前飞行,于是就可以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

    在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就排除了所谓『天降之灾』的干扰,用篝火扑杀蝗虫,从而消除了蝗灾。到了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常常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在加以翻耕,不但断绝灾难隐患,还可在获得一定的肥料补充田力,可谓一举多得。

    至于『地之策』么,其实早在东汉初期的王充所著的《论衡》一书之中,就有记载。这种方法,便是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利用蝗虫飞一阵停一阵的习惯,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捕得的蝗虫很多,相比之下,比人工直接扑打的效率自然是更高,但缺点是如果挖的坑太浅,蝗虫没有窒息而亡的话很容易钻出来,再次啃食庄稼禾苗。

    所以斐潜干脆将标准全数改成了三尺,然后要求填埋之后还要用盘石夯实……

    最后的『人之策』,则更简单了,秋后算账,斩草除根。

    蝗虫一路飞,一路吃,一路交配产卵,所以所有蝗虫停留经过的区域,全数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焚烧,然后翻耕,自然就可以将蝗虫的虫卵清除掉很大的部分,也就降低了来年后续成灾的风险。

    因此,表面上虽然神神叨叨的『天地人』三策,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完备的除蝗虫的策略而已,只不过假借了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显得有些高大上而已。

    什么?

    鸡鸭除蝗?亦或是人直接吃蝗虫?

    后世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发现,蝗虫有一种防御天敌的机制,也就是平时零散的蝗虫大多数抓起来吃都没什么问题,但是蝗虫一旦聚集起来以后,因为群体目标太大,容易被鸟类等天敌攻击,所以蝗虫会分泌苯乙腈,以此释放出难闻的气味,让天敌知难而退,如果这些捕食者还不退却的话,蝗虫群落就会把苯乙腈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变成HCN,对,就是氢氰酸……

    而氢氰酸这玩意啊……

    呵呵,只能说李世民命大,或者说一只蝗虫么,剂量还是太小,若是多吃一些的话,嗯嗯说不得李世民就那啥了……

    即便是鸡鸭对于蝗虫的毒性能够抵抗,可以食用蝗虫,但是要扑灭蝗灾,又需要多少鸡鸭?短时间别说收集鸡鸭的相关人力物力怎么去达成,即便是将四里八乡的鸡鸭都捉到一处,但是成百上千只的鸡鸭汇集到一起之后的鸡瘟鸭瘟禽流感风险剧增,便是后世现代化不停打药的养殖场都无法避免的巨大难题,然后若是在古代爆发出来,那酸爽啊……

    所以那些想要用鸡鸭来灭蝗的,还是先洗洗睡罢。

    经过斐潜的包装,原本似乎平常的灭蝗手法也显得神秘且古典了起来,随着一道道的号令颁布下去,马延马越负责具体调配军民,蔡琰王姎淳于萦三人充当吉祥物,轰轰烈烈的关中灭蝗活动就此展开。

    其实若是抛开了对于蝗虫的那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其实这个玩意是吃素的,根本不伤人,比兔子都温顺,毕竟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蝗虫一巴掌拍下去,连一点反抗都没有,所以当关中军民抛开了心中的畏惧之后,而且还有了大汉骠骑将军斐潜的『天地人』三策支持,对付蝗虫似乎就越来越有劲起来。

    毕竟不就是出些气力么?这一带的军民,尤其是在当地种植庄禾的百姓,即便是累到了极点,坐下来吃点喝点,稍微休息一下,便又重新投入了和蝗虫的战斗之中。

    自家的田地,自家劳累的一年才种出来的庄禾,怎么能白白就让虫子吃了?

    许多百姓不敢对神灵发狠,也不敢和斐潜等人叫板,但是这些百姓却对自己发狠,根本不需要什么三令五申,几近于豁出命一般的去扑杀蝗虫,白天挖坑人工扑杀,夜间举火引蝗,夜以继日之下,顿时就将蝗虫侵袭关中的势头给掐死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