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章 掺杂而来的烦恼-《诡三国》
第(2/3)页
虽然在汉代,对于这样一句涉及多个方面,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名言名句不是很熟悉和了解,但是哪怕任何一个人,都会喜欢一条平整的,至少不要那么多陷阱的道路。
一条路,象征着领地的水准,象征着整个并北的精神面貌,这么说,真是一点也不过分。就算是在京畿附近甚至是雒阳近郊,也只有在京都周边的道路上才能见到如此相似的平整道路,而远一些的地方,就算是大的县城,恐怕也就是距离县城十里左右才有这样平坦的道路,其余的地方么……
当然,如果按照后世的观念来看,这条路还有好多不足的地方,就算是再宽容再糊涂在腐败的国家机构,在验收的时候恐怕也不敢在合格一栏上盖章,多少也要表面上抹得光亮一些才是,像这样道路中间还明显是一些碎石的,连柏油都没有铺一层的,真的就算是收了多少意思也不敢做出那个意思。
但是这样一条在后世大可以将承包商拉出去枪毙的道路,在汉代却显得如此的完美,甚至有一种惊艳的感觉。
原本道路表面的出现的坑洼缺口都已用粘泥填充夯实完整,在道路一侧堆放着的大块的圆石和圆柱形的重木,一看就知道是用来夯实道路地面的,而且为了使得道路在下雨天不再重蹈旧辙,不再积水,道路中央有意修建得微微隆起,高于两侧,利于排水,并且在道路最上面再铺上一层小碎石,提高道路的耐磨度和给往来车辆提供更多的摩擦力……
充满了工程美感的,象征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道路,无疑就是最佳的语言,同样也彰显出整个并北,斐潜管辖之下的整体经济实力。
并北这一块地,真的已经是变得如此富庶了?
斐潜这个年轻的征西将军,竟然有如此大的本事?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又是如何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的?
众人不由得都转头望向队列当中的三色旗帜,望向在那三色旗帜下的那个人影,心中盘旋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同样在盘算着一些其他新生出来的想法……
这一条路,原本就是秦直道。只不过秦朝之后,便逐渐的荒废,没有了维护和修整之后,道路就渐渐的退化成为了雕阴之前山道的那副模样,被杂草和灌木渐渐的侵蚀,原本的土基也渐渐的剥落,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普通山间土路。
原本雕阴这边,是没有修复道路的。只不过因为雕阴这里,因为关中的关系,地理位置越发的重要起来,往来传递的消息时效性也在日益的提升,所以便从北屈那边的那条路开始,沿着原本旧有的土路重新进行翻修和整理。
因为时间上和生产科技水平的关系,新型道路的延伸速度还是比较慢的,要想真正通往雕阴,甚至是沿着雕阴再往下,恐怕不光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要花费巨额的人力物力,所以现在暂时只是像南延伸了一截而已。
在道路的一侧远处,是跟着道路而进的一个劳役营地,在营地的后面可以依稀的看到堆放得高高的各种修葺道路的物资。一直运输物资的小车队似乎刚好抵达了这个劳役的营地,因此一群衣衫褴褛的劳役正在监工的调配之下正在搬运这车队运送过来的一些东西。
劳役无疑是最为困苦的,也是整个社会最为底层一部分人。他们负担着最为沉重的体力劳动,却只能获取与他们付出根本就不相符的一点点的吃食。
而这些劳役显然已经是服役了一段时间了,虽然距离较远,但是也看得出来这些劳役已经是精疲力尽,摇摇晃晃的孱弱不堪,身上的衣物也同样破破烂烂,在山岚的吹动之下,甚至还露出了一部分同样是肮脏无比的肢体……
这是在封建社会很常见的一个情形,在相对来说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整体社会环境当中,只有通过大量的人力劳动,才能建设一些相应的工程,并且劳役这个事情,也是属于封建领主的一项权利,只要是封建领主觉得需要的,自然就会征集劳役进行建设,而这样的制度,也一直持续到了后世……
当然,受限于山川、土质、距离、安全、劳动效率等等原因,大规模的征伐劳役其实也是一种对于领地之内正常农业活动的一种损害,所以绝大多数的士族子弟也都潜意识的认为减少劳役,鼓励农桑是一种德政。
相反的,眼下大量的劳役的情形,似乎展示出斐潜治理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官吏队员当中有一个青年,见到了此情此景,不由得哦吟出声。
此言一出,顿时引人有些侧目。
诗经是汉代每个士族子弟的必修课,因此当年轻人一念出此段齐风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也都知道这段话在讲一些什么,因此不约而同的都偷偷瞄了一眼队列当中的征西将军的大旗,然后下意识的从那个青年人身旁不露痕迹的扯开了半步,拉出一段不近不远的距离。
年轻人,总是充满活力的,当然这样的活力有时候是好事情,有时候就未必了……
“……嗯,不其侯家风治学令人羡慕啊……学识渊博,有难得能够悲天悯人,真是青年才俊啊……”一名官吏悄声和另外一人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