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直到战车驶过全部阵列,完成检阅。 刘进依然沉醉于自己的野望之中,不可自拔。 而周围民众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声,也从四面八方涌来。 “殿下千秋!” “侍中公侯万代!” 质朴的人民,用着他们所能想到的最简单的话语,抒发内心的感恩。 刘进兴奋的手舞足蹈,他终于明白,为何自己的皇祖父那么喜欢巡幸天下了。 这种感觉…… 简直胜过人间一切滋味。 不过…… 与乃祖不同的是,这位长孙殿下,只是享受和喜欢这种感觉,却不愿意付诸实际。 他的三观和本心,不愿如此。 “殿下……”耳畔传来了张子重的声音:“请殿下训示!” 刘进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提着绶带,清了清嗓子,轻声道:“孤闻之,暴强有乡,仁义有时,所以孔子作《春秋》,有内外之别,亲疏之间;故王者欲行仁义,必执干戚而舞……” 这些话,当然不是刘进想出来的。 是张越带着胡建、龚遂、解延年等幕僚,穷尽了古文、今文的无数经典,寻找到最大公约数后,进行加工得来的。 刘进只是背熟了稿子而已。 不过,效果却是极佳的。 特别是,当张越安排的三十名期门郎,齐声高颂,复述着刘进的话,将之传遍方圆十余里的士民官吏耳中时。 很多人都安静了下来,静静的听着。 虽然很少有人能听懂,但听懂的人,却都是竖起了耳朵。 因为,大汉帝国的长孙殿下,正在阐述他的政治理念。 这是这位长孙殿下,未来的太孙、太子、天子,第一次公开阐明自己的立场、三观与态度。 但凡机灵点的,自然知道,应该怎么做。 贡禹就是这样做的。 他在心里默念着期门郎们高声吟诵的长孙训示,立刻就抓到了重点。 “暴强有乡,仁义有时……”他心中喃喃自语着,眼中露出了精芒。 毋庸置疑,这八个字才是重点。 后面的只是粉饰和解释。 而这八个字,贡禹暂时还没有找到出处和来历。 但这并不妨碍他理解。 所谓暴强有乡,当是暴力使用当有确凿的目标和任务,而所谓仁义有时,则是施行仁义,需要时机和环境。 这很契合当代汉室的舆论和思想环境。 毕竟,这年头,连国家杀人,都要放到冬天行刑。 四季轮替,各有意义,五行轮转,各有不同。 特别是董仲舒后,这种迹象越发明显。 谶讳派,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风生水起。 但…… 贡禹却是微微翘起了嘴角,作为张越所看重和重用的心腹,坐镇枌榆社的年轻俊杰。 他自然和张越接触良多。 “这不就是张侍中曾与吾等说过的‘手持斧钺,口衔仁义’?”贡禹轻声呢喃着。 “手持斧钺,口衔仁义……”贡禹猛然睁大了眼睛。 这八个字,在过去只是侍中张子重的玩笑之语,撑死了算是一个政见和主张。 但,当从帝国的长孙殿下,准太孙,社稷未来的主宰嘴里蹦出来,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它变成了国策! 至少是准国策! 未来,长孙登基,不懂这一点,不认清这个事实的,不仔细践行这一理论的。 统统都会被打入另册,说不定得去朝鲜、詹耳、日南,与野人为伴…… 而这就是政治! 自古以来,概莫如是! 不跟朕走,朕就只好让卿与先帝走喽…… 青史之上,无数血的教训,早已经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贡禹忍不住站直了身体,昂起了头颅。 神色肃穆,眼角隐有泪花闪现,一副仿佛听到仙音,如蒙圣训一般的神色。 而长孙的训示,继续传来。 “上行仁义,下则替罪诛暴,春秋之教,孔子之义也……” “昔汤武用兵不为逆,并国不为贪,故为圣王,治隆数十世……” “今孤观兵新丰,君子豪杰,并于左右,诚不敢有违先王之教!” “愿行仁义,替罪诛暴,匡扶社稷……” 贡禹听着,整个身子都不由得战栗起来。 第(1/3)页